分子人類學、語言學及各種其它 molecular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etc.

0%

大家都知道《蒙古字韻》是一部用八思巴字拼寫漢字讀音的書。先不管《蒙古字韻》是否是當時的口語,也不管用八思巴字是否能完全表達出漢語的讀音和音位區別,但我覺得至少說蒙古字韻代表了一個能讀得出的獨立音系還是沒問題的。同時蒙古字韻能夠上承中古音,如韻圖體系,下啓近代官話(如《中原音韻》和《中州音韻》),能解釋語音變化中相當多的現象,又是難得的一個字相對很全的字典,因此是有相當高的價值的。

《蒙古字韻》時期的音系前人已經總結過不少了,《中原音韻》的音系也有相當程度是從蒙古字韻推來的。我這裏只是提出一點關於音位總結的觀點:蒙古字韻時期,知照二等和知照三等(因爲是討論的中古晚期到近代早期音,本文中的“等”除非特別說明都是指韻圖等而非《切韻》系的反切等)基本屬同一音位,可能隨後面的等分爲兩種發音,即知照二等拼洪韻母爲[tʂ],知照三等拼細介音爲[tʃ]這樣。而喉牙音聲母則全部需要分爲兩類,即非顎化的/k kʰ (g) ŋ x (ɣ) (ʔ) -/和顎化的/c cʰ (ɟ) ɲ ç (ʝ) (ʔj) j/(分別承自中古的見谿羣疑曉匣影喻,括号裏的音要不要取決於讀者是否相信蒙古字韻代表的音系仍保留全濁音及影喻母的清濁區別)。重點是,這兩組聲母各可以與洪細韻母相拼,且存在對立,因此必須分爲兩組聲母。《蒙古字韻》時期的洪細完全表現在韻母內部,介音是元音性的,聲母顎化與否搭配韻母的洪細無關。 以上獨立的顎化聲母並不推及脣舌齒音,比如/p f t ts tʂ/等,這些聲母並沒有相應的顎化聲母,但仍可以拼洪細兩類韻母。

我提出這種觀點的基礎是,在一些韻上,喉牙音在蒙古字韻能夠分爲互有對立的四類,但脣舌齒音並不能。以中古的山攝開口爲例,中古各組聲母字在蒙古字韻中的拼寫如下(列名爲韻圖等,四等不分純四和重四,表內爲例字、蒙古字韻的轉寫和蒙古字韻。注意蒙古字韻的全清和全濁是反的,對應梵語清不送氣輔音b d g的用來拼中古漢語全清幫端見,對應梵語濁不送氣輔音p t k的用來拼中古漢語全濁並定羣,影喻、審禪、曉匣也是反的):

表1

裏面有幾個需要解釋的:知二和照二(莊)、知三和照三(章)組分別合併。幫組並沒有韻圖三四等(不論純四重四)之分,如免與緬同音、邊與變同音(不同調)。有幾處有-yan韻和-en韻之別,如幫組三四等(不分純四重四)、精組四等(不分純四重四)、知照組三等,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幾個位置幾乎所有濁聲母都是-en,清聲母都是-yan,是互補的(只有知母三等“邅jen”和章母“饘jyan”存在對立,存疑)。見組二、四等的“間”和“堅”雖然拼寫相同,前者在第八韻寒韻,而後者在第九韻先韻(蒙古字韻的排佈是先按韻基(下加字+元音+韻尾)排,然後按照梵語聲母的固定次序排),因此可以認爲二者並不同音。同時跟“堅、煙”同爲四等的匣母“賢”字寫作hyenꡜꡦꡠꡋ(這裏需要Unicode八思巴字體,看不了的可以下載字體:https://www.babelstone.co.uk/Fonts/Phags-pa.html ),放在先韻的最後。

最終攷慮到中古來源,忽略掉聲母清濁造成的韻母不同和知三章組的對立問題,我們發現蒙古字韻的山攝開口實際上幫、端、精、知照組實際上各有兩類音節,而見組和影組各有四類音節。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蒙古字韻的字母設置中,一般的中古聲母各只有一個字母,但匣、影、喻母各有兩個不同字母,匣是ꡣ和ꡯ,影是ꡖ和ꡗ,喻是ꡝ和ꡭ,至少影、喻母和韻圖的關係大體上是一、三等用前者,而二、四等用後者。這樣,如果我假定見組和曉、匣母也和影、喻母情況相同,只是表示上八思巴字發明的字母不夠造成了一些混亂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上表的音系簡化成一個非常整齊的樣子(表內爲擬音的國際音標,數字爲韻圖等):
表2

我們可以看到,韻母完全是按中古的韻圖等分野的。而聲母則是幫、端、精、知照、見非顎、見顎、影非顎、影顎這幾組,大體規律如下:

表3

這樣,對於一等與二等、三等與四等韻母主元音分不開的情況,蒙古字韻就必須合併了。比如幫組的一等毛和二等卯都是maw,三等廟和四等妙都是mew。而見、影組仍都能分出四等。幫組原先同攝的一二等和三四等需要在韻基不同的情況下纔能區別,比如山攝一等搬bon,二等班ban;三等悲bue,四等卑bi這樣,這些表現的都不是聲母或介音的區別了。

從中古到蒙古字韻這種體系的演變,我認爲可以認爲韻圖期的二等帶有類似-r-的介音,這個介音更親近聲母,因此與聲母合併而不會使韻母顎化。在蒙古字韻前身音系中,幫組沒有相應的顎化聲母音位就直接消失,知照組已經與一等不同,二等介音消失也沒有困難,而見、影組就加出了一組顎化音位。緬語從明代以後也經歷了相似變化,/kl kr kj/三組現代都合併成了/tɕ/,但這個並不影響後面的元音,本來的ki並不顎化。

蒙古字韻以後的變化也清楚了,見影組細音聲母影響到了介音,隨後洪細兩組聲母合併,就有了《中原音韻》那種一等干/kan/,二等間/kian/,三四等蹇堅/kiɛn/的結構。但這個變化之前,山攝的/an iɛn/,還有假攝的/a iɛ/是按洪細音互補的。見組開口假攝二等是/ca/,在假攝三等從/ia/變成/iɛ/時並沒有參與變化,後來纔又從/ca/又變到/kia/的,因此沒有與中古的假攝三等同韻成爲中元音,仍保持低元音。而佳、客(白讀)等字也可以解釋中閒iai這種頭尾相衝的韻母產生的原因:krai > cai > kiai > tɕiai > tɕiɛ。(/r/理解爲一個輔音性的介音就好,不必是顫音或閃音。)

最後重複一下結論:《蒙古字韻》的喉牙音聲母分爲非顎化和顎化兩類。這兩組聲母各可以與洪細韻母相拼,且存在對立,因此必須分爲兩組聲母。《蒙古字韻》時期的洪細完全表現在韻母內部,介音是元音性的,聲母顎化與否搭配韻母的洪細無關。

首先,西夏語(党項語)和西夏文的基本介紹推薦看一下史金波的《西夏文敎程》,我就不囉嗦了。西夏語明確是一種漢藏語,或者說是藏緬語,這一點從數詞和“我”等字的讀音,以及主賓謂、名詞-形容詞的語序都能看出來。但據我觀察,並不是任何現代漢藏語的直系祖先語言。

以下只是簡要介紹,以後有空再擴充。總體基於龔煌城的擬音,但加入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聲調

西夏語只有兩個聲調:平聲和上聲。據戴忠沛的夏藏對音硏究,對音鼻音基字聲母,西夏語平聲字用藏文標註時傾向於帶前加字,而西夏語上聲字傾向於不帶前加字。攷慮到現代藏語方言中基本上鼻、邊音字帶前、上加字時變爲高調而無前、上加字時爲低調,我傾向於西夏語的平聲爲高調而上聲爲低調。

聲母

西夏語的基本聲母根據《五音切韻》有一個分類,包括九品:重脣音、輕脣音、舌頭音、舌上音、牙音、齒頭音、正齒音、喉音、來日音。但這只是對漢語韻書的照貓畫虎,實際上據攷證,輕脣音、舌上音(相當於漢語的知組)在西夏語並不存在。一來輕脣音對應漢字f-和w-的西夏字和喉音在反切上字中有混同,二來漢語hu-和f-在西夏語對音(漢夏對音)對應同一類字,而這類字用漢語對音(夏漢對音)時只用漢語hu-的字來對。說明當時漢語分hu-、f-兩類音,而西夏語只有hu-一類(其實西夏語h-聲母字就很少,基本用於漢借詞和對音)。擬出的西夏文基本聲母如下:

西夏語聲母

韻母

《同音》這本書標明了哪些字屬同音,但沒有反切。《同音》共找到兩個版本,初版是把所有聲母韻母相同但不論聲調的字都算作同音。《同音》再版把平聲和上聲分別列出。還有一本書叫《文海》。根據《文海》,西夏語平聲有97韻,上聲有86韻,分別編号。對照《同音》兩個版本和《文海》,就能把平上聲對應的韻母拼起來,共得到105個綜合韻。比如平聲第11韻(寫作1.11)和上聲第10韻(寫作2.10)對應,合起來成爲第11個綜合韻(寫作R.11)。《文海》的好處是有反切,蛋疼的是目前只發現了平聲卷(偶有缺損),上聲卷遺失。這樣一個上聲字只能通過《同音》初版找到其同聲韻的平聲字査反切。但這樣沒有對應平聲小韻的上聲字就沒辦法了,同時很多本可能繫聯的字也沒法繫聯了。

西夏語的韻母我目前發現的已經有如下區分範疇:攝、等、鼻化、第一小循環、第二小循環、開合口、重韻、重紐等。

西夏語韻部1
西夏語韻部2
西夏語韻部3
(以上爲龔煌城的韻母擬音,摘自李範文《夏漢字典》)

攝由同主元音(及韻尾)的韻組成。比如R.1 – R.7的主元音爲/u/,R.15 – R.16對應漢語臻攝、侵攝、曾攝陽聲韻,R.17 – R.23的主元音爲/a/等等(不同硏究者劃的攝的數目也並不相同)。龔煌城的部分元音擬音我並不支持,如其第七攝,我認爲應該是以/e/或/ɛ/爲主元音且很可能不帶韻尾的(參攷夏藏和夏漢對音)。

每個攝的漢夏對音基本是按固定的等的。比如第四攝(按龔煌城)的主元音是/a/,R.17用來註漢語一等字,R.18對二等字,R.19對三等字之類。西夏語的三四等韻感覺有時分有時不分,分的方法也許更取決於聲母(即類似漢語的韻圖等)。

可以注意到,同一個攝內大多都是按照一二三(四)等連着數了兩次。龔煌城把每攝第二次的擬爲長元音,但我沒有在其文章中找到擬爲長元音的理據。我認爲龔擬的長元音實際上應與鼻化韻或鼻冠有關(待有空再詳細說)。

從R.1到R.60基本是把所有的攝捋了一兩遍,但到了R.61到R.76又把這些攝又走了一遍(順序不同,且沒有連着的兩次),到R.77到R.98(或到R.103)又把這些攝又走了一遍。因此稱前60個綜合韻爲大循環韻,R.61到R.76稱爲第一小循環,R.77到R.98左右稱爲第二小循環,後面零散的幾韻稱爲第三小循環。第一小循環被西田龍雄和龔煌城擬爲緊元音。

第二小循環韻從夏藏對音來說,無疑是與r有關的,西田和龔都擬成-r韻尾。但也許會有其它的擬法,比如卷舌元音或卷舌介音。

此外,同聲母、同韻、同聲調的字還能有開合口的區別,這個跟漢語一樣。

重韻是同攝、同等且非鼻化(即龔的長元音)特徵有異時存在兩個韻(且不是韻圖三四等區別)的情況。已知有R.1和R.4的重韻(均爲一等),及R.20和R.21(均爲三四等)的重韻,性質可能不同。

重紐問題是我獨立發現的,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提過。一些同聲母(反切上字可互繫聯)、同韻、同聲調、同開合口的情況下存在兩組不同音的小韻,其反切下字並不可互相繫聯。目前我已在R.11韻平聲1.11韻中觀察到多個聲母中有此現象。其具體語音性質並不清楚。


今天就說這麼多,算是對之前我學習、整理過程的總結。後面有空我會慢慢往細了做的。

2015.12.08 原發於新浪博客

日語的語音上千年一直發生變化。也逐漸出現了很多假名遣(即假名的使用)和實際語音不一致的情況。明治維新後到二戰期閒爲一個書寫相對穩定的時閒。二戰後,日本內閣推出新的正字法改革,將存在音變的假名大體上改爲實際讀音的寫法。音變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 di, du的發音混同於zi, zu。
  2. ha行在非詞首的發音首先變同爲wa行,即ha, hi, hu, he, ho變爲wa, wi, u, we, wo。
  3. wa行除wa外(含ha行詞中變來的),不論詞首、非詞首,變同a行,即wi, we, wo變同i, e, o。
  4. 元音連u(包括hu變來的)變爲長音,即au, iu, eu, ou變爲oo, yuu, yoo, oo的音(但寫法現在仍爲ou, yuu, you, ou)。

改革前的書寫方法稱作“歷史的假名遣”,或“舊假名遣”(維基百科[[歷史假名遣]]),而現在通用的寫法爲“現代假名遣”。本文因篇幅有限,先只討論日語本土詞(和語)的假名遣。漢字詞(漢語)的歷史假名遣(字音假名遣)以後如有時閒將另文討論。寫法的改革如下:

歷史寫法 詞首 非詞首 例詞(歷史的假名遣)
あぢ(味)
しづか(靜)
わ(助詞仍寫作は) かは(川)
い(<ゐ) ちひ(小)さい
か(買)ふ
え(助詞仍寫作へ) か(變)へる
お(<を) かほ(顏)、おほ(多)い
ゐ(居)る、くらゐ
こゑ(聲)
お(助詞仍寫作を) あを(青)、とを(十)、をとこ(男)
-au -ou だらう、からう
-ahu -ou, -ao(少數幾個詞。動詞終止、連體形-ahu變爲-au) む(向)かふ、たふと(尊)い;あふひ(葵)、たふ(倒)す
-iu, -ihu -yuu(動詞終止、連體形-ihu變爲-iu) きうり(胡瓜)、うれ(嬉)しう;はにふ(埴生)
-eu, -ehu -you(動詞終止、連體形-ehu變爲-eu) けふ(今日);でせう

用現代假名遣反推(例外項的例詞遠不是完全列舉):

現代寫法 默認 例詞(歷史的假名遣) 例外 例詞(歷史的假名遣)
信じ
はじ(始)め
をぢ(伯)
お(怖)ぢる
もみぢ(紅葉)
はぢ(恥)
くぢら(鯨)
ぢゃ
みづ(水)
いづみ(泉)
-づつ
動詞否定形ず
かなら(必)ず
かず(數)
すず(鈴)
すず(涼)しい
ずっと
ねずみ(鼠)
はず
わ(非詞首) いは(祝)ふ
かは(川)
かはい(可愛)い
う(植)わる
い(詞首) い(入)る ゐ(居)る
ゐ(井)
い(非詞首) はひ(入)る
こひ(戀)
い、ゐ 形容詞終止/連體形い
動詞連用形い音便
いらっしゃい
ございます
-なさい
はい
いいえ
にい(兄)さん
あいつ
ひい(秀)でる
こ(來)い
お(老)いる
ついて
-くらゐ
まゐ(參)る
う(非詞首) 五段(原四段)動詞詞尾 動詞、形容詞等的推量形
おとうと(弟)
いもうと(妹)
もう
え(詞首) え(江) ゑ(笑)む
え(非詞首) うへ(上)
いへ(家)
まへ(前)
か(變)へる
をし(教)へる
かんが(攷)へる
え、ゑ み(見)える
あま(甘)える
ふ(增)える
おぼ(覺)える
いいえ
ええ
ねえ(姊)さん
う(植)ゑる
こゑ(聲)
つくゑ(机)
ゆゑ(故)
お(詞首) おばあさん
おぢいさん
おとうさん
をば
をぢ(伯父)
をとこ(男)
をんな(女)
をか(岡)
をし(教)へる
をととひ(一昨日)
をど(踊)る
をは(終)る
お(非詞首) とほ(遠)い
おほ(追)ふ
しほ(鹽)
こほり(冰)
お、を、ふ はおり(羽織)
とを(十)
あを(青)
かを(香)り
あふひ(葵)
-ou -au, -ahu, -ou, -ohu 現代五段動詞推量形-au、だらう、形容詞推量形-からう、指示代詞かう、さう、形容詞う音便如おめでたう、まう(申)す;む(向)かふ;どう、もう;きのふ(昨日)
-yuu -iu, -ihu, -yuu, -yuhu 形容詞う音便、きうり(胡瓜);ゆふ(夕)
-you -yau, -yahu, -eu, -ehu, -you, -yohu 形容詞う音便如おはやう;-ませう、でせう、めうと(夫婦);けふ(今日);現代一段、さ變、か變動詞推量形-よう、ようこそ

解說:

  1. 日語原先的音節結構基本都是元音、輔音相隔的,所以歷史假名遣中a行的假名出現在詞中,要麼是複合詞的後詞本來是元音開頭的,要麼是幾個固定的詞尾,其餘情況很少見。wa行的詞也比較少見,就幾個固定的詞,需要專門記。所以詞中的わ、い、う、お基本都是は、ひ、ふ、ほ。而え大部分也是へ來的,但有一部分是古日語的ye來的,在歷史假名遣仍是え。

  2. 動詞五段(歷史假名遣的四段,因爲變位時只有a, i, u, e段,而o段不出現)如果終止形/連體形是以う結尾,一定是ふ,即は行動詞,沒有わ或あ行的動詞。且其相應的活用也一定都是は行的,如わら(笑)ふ、連用形わらひます、未然形わらはない、推量形わらはう(〉わらおう)、假定形わらへば。這也就是現代假名遣わ行動詞的て、た形是促音便的原因,因爲原本是は行的發音是p,warapita > warapta > waratta)。

  3. 動詞的-える在歷史假名遣中,可能是-へる,也可能是-える,還有少數幾個詞是-ゑる。原則是,如果詞根裏有個-h(如現代假名遣的わ行五段動詞),就是-へる,沒有的就是-える。比如つた(使)ふ:つたへる、か(變)はる:かへる、つた(傳)はる:つたへる,這些詞從詞根裏都有個-h,加上的就是-he。而み(見)る:みえる、ふ(增)やす:ふえる、け(消)す:きえる、あま(甘)い:あまえる等的詞根就是元音或-y結尾,因此加的就是-ye(え)而不是-he了。

  4. 其餘歷史假名遣裏う詞尾有如下:

a) 指代詞かう和さう,還有さうして。但どう就是どう,この、その、こちら、そして等也不變。

b) 動詞推量形是う。五段的-au > -ou(如い(行)かう〉いこう、か(買)はう〉かおう)。現代一段的よう(如み(見)よう、たべ(食)よう)、か變的こよう和さ變的しよう不變。

c) 詞尾的推量形。如でせう〉でしょう、ませう〉ましょう。

d) 形容詞的う音便(從古代的ku音便來)。如おめでたう〉おめでとう(〈おめでたい)、ありがた(有難)う〉ありがとう、おはや(御早)う〉おはよう(〈はやい)、うれ(嬉)しう〉うれしゅう、ようこそ(〈よく)。

  1. 歷史假名遣裏い詞尾有如下:

a) 形容詞基本型/連體形以い結尾(從古代的ki音便來)。還有否定的ない本來也是形容詞。

b) 動詞連用形的い音便(來自古代的ki),如か(書)いて、およ(泳)いで等。

c) ござる、なさる、おっしゃる、いらっしゃる等詞的連用形或命令形詞尾都是い,比如なさい、ございます、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等(不要和てゐる混掉)。

d) はい、いいえ、こ(來)い

  1. 合成詞會有詞中出現元音的情況。如ただ-いま;きうり(胡瓜)是き-うり;おいしい是お-いし;おとうと(弟)是おと-うと(おと-ひと的音便,但在歷史的假名遣已經不是は行了。各種-うと同,比如めうと(夫婦,〉みょうと));あいつ是あ-やつ變來;は-おり(羽織)等等。

  2. 還有一些拖長音的詞也不是は行的,比如おにい(兄)さん,おぢい(爺)さん、おねえ(姊)さん等。

  3. けふ(今日)、きのふ(昨日)的ふ是ひ(日)音便來的。

  4. ぢゃ是では省略來的,自然不是じゃ。

  5. かはいい不是漢語“可愛”的字音假名遣,而是かはゆい的音便。


參攷网䈎:

査具體詞的歷史的假名遣及詞源可以用http://dictionary.goo.ne.jp/ 的“國語辭典”。

2014.01.06
原發於新浪微博